这个暑假,西安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的学子们挣脱校园的“舒适圈”,组建了220余个专项个人实践团队,以青春之名奔赴基层一线,将通信专业素养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在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理论宣讲、企业实操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见实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行动书写了“青春不躺平”的生动答卷。
精准志愿服务,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一对一帮扶、康复训练、智慧助老……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份需求都被精准回应。”2571志愿队的学子们以“多元覆盖、精准对接”为核心,同步推进六大志愿服务板块,成为基层的“暖心使者”。他们为困难家庭量身定制就业与产业支持方案,助力解决实际困境;为残疾人开展专业康复训练并推进无障碍改造,搭建便捷生活桥梁;针对老年人推出免费体检、智能手机教学和情感陪伴服务,填补“数字鸿沟”与精神空缺。此外,生态环保宣传、河道清理现场有他们的身影,留守儿童的课业辅导课堂、社区居民的义诊咨询点也留下他们的足迹,用全方位的服务诠释着青年的奉献精神。

同样聚焦民生关怀的还有李艺阁团队的助老实践。他们深耕生活协助、陪伴交流、知识普及与调研四大领域,不仅为老人清洁房屋、采购物资,更注重情感慰藉,陪老人闲话家常、参与轻量活动。同时,通过专题宣讲普及健康安全知识,多渠道调研收集老人生活信息,为精准化养老服务提供数据支撑,用细致入微的行动温暖着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

深耕社区治理,用专业赋能基层发展
在邻德社区,“蛋仔派对”实践团队的学子们化身“基层服务专员”,用专业能力为社区管理“提质增效”。他们系统梳理社区居民档案、活动记录及党建资料,建立标准化电子档案数据库,彻底解决了传统纸质资料查询不便的难题。为摸清居民需求,团队走访5个居民小区,通过面对面访谈与问卷调查,精准收集关于社区环境、公共服务和文化活动的意见建议,为社区后续治理规划提供了第一手参考,既减轻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压力,也让自身的沟通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实战锻炼。

而在临潼骊山新家园社区,从容应队的6名学子用一个月时间深耕中华文化传承与社区服务。他们先通过1200份问卷调研和80余次深度访谈,全面掌握社区文化现状与居民需求,再创新性地将非遗文化“搬进”社区,邀请泥塑、剪纸艺人开展体验活动,带领青少年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讲述秦文化故事,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打破传统文化的“传播壁垒”,让“冷知识”变成“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子们将数据分析、沟通协调、新媒体运营等专业技能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完成了从“校园人”到“社区服务者”的成功蜕变。

创新理论宣讲,让思想落地生根有温度
“社区改造后出门更方便,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在山东泰安满庄镇东牛村的街头,“赤忱之心-爱国教育宣讲团”的学子们摒弃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用“家常话”解读深刻理论。在东牛村街道,他们以村民身边的民生变化为切入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东牛小学,他们围坐成圈,与青少年分享“钉钉子精神”的成长故事,共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探讨“青年该如何自找苦吃”的时代命题。从打磨宣讲脚本到街头互动答疑,学子们用双向奔赴的交流方式,让理论宣讲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真正走进了基层群众的心里。


扎根企业一线,在实操中锤炼硬核本领
走出校园,走进企业,通信学子在岗位实操中积累了远超课本的“实战经验”。谢羽彤在宁夏扬帆起航商贸贺兰门店的21天实践中,将通信服务岗位打造成“技能训练营”。面对不同客户群体,她精准匹配需求:为老人筛选“够用不浪费”的流量套餐,为学生推荐假期流量包,为商铺老板规划多设备共享方案;遇到客户投诉,她先安抚情绪再排查问题,用专业服务化解矛盾;销售手机时,她将专业参数转化为通俗语言,大幅提升成交率。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同理心、应变力和沟通力才是职场必备的“硬家底”。

物联网2301班的宋娜则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扮演了“多面手”角色,负责办公区域卫生维护、文档处理、快递收发及客户接待等工作。她用细致认真的态度为同事创造了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同时在团队协作中锻炼了沟通能力与责任意识,真切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

从社区小巷到企业车间,从志愿服务到理论宣讲,通信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以青春之姿扎根基层,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增长才干、锤炼品格。正如学子们所言:“每一次走进社会的尝试,都是在为未来积攒底气。”这场暑期实践,不仅是青年与社会的“深度对话”,更是通信青年担当精神的生动诠释。未来,相信这些在实践中沉淀的本领与感悟,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最珍贵的“青春资产”,激励他们继续以昂扬姿态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