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落下帷幕,通信学院师生团队登上人工智能领域主擂台赛的舞台,携《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仿真软件内核DAE求解技术研究》项目,从全国506所高校的2230支团队中突围,在740支终审队伍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全国特等奖。这是学院在该国家级赛事人工智能赛道上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这枚沉甸甸的奖牌,见证着一支西部高校团队在工业软件核心技术领域从0到1的艰难跨越。
此次获奖背后,是学院师生聚焦“卡脖子”技术的协同攻坚。“此前在工业仿真软件的DAE求解方面,国外技术起步早、应用广,我们就是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工业仿真软件求解,努力啃下‘硬骨头’。”项目指导教师张烨的话道出了研究的初心。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工业领域常用的仿真软件内核求解在特定场景下适配性不足——这正是赛事发榜企业提出的核心痛点。“最初一个月,连基础算法框架都搭建不起来。”项目负责人董思源回忆,团队曾因求解精度不足连续推翻三套方案,在实验室度过了数十个不眠之夜。整个暑假团队创新性提出分类型智能求解方案:针对指数1DAE系统,采用嵌入物理规律的PINN神经网络,实现免离散化求解且误差<0.3%;针对指数2系统,设计PINN约束传播算法,求解效率提升27倍,功率波动误差从12%降至1.8%;针对指数≥3的高次系统,研发LSTM微分记忆体算法,通过缓存多阶导数并动态调整权重,将精馏塔仿真误差从23%降至0.2%。在终审答辩环节,该技术表现惊艳,赢得发榜企业和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真正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这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在答辩现场,团队成员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上海“模速空间”调研时的讲话,引发全场共鸣。这支由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团队,用技术创新践行着青年担当。为攻克技术难关,团队构建了“昼夜轮班”工作模式:指导老师牵头算法设计,其余成员分工负责数据采集与程序测试,师生们在实验室形成了跨层级协同创新的生动图景。
团队的突破,离不开学院长期以来对科创人才培养的深耕。近年来,通信学院持续深化“以赛育人、以创促学”模式,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师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特等奖的背后,是学院十年如一日的人才培养积淀。学院始终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积极构建创新支持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人工智能相关特色课程,积极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体化团队,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各类科创项目。”学院院长王安义表示。此次获奖实现了学院“十四五”期间关键指标的突破,学院党委书记张剑表示:“学院积极协调企业资源提供真实场景数据,助力团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坚持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对重点项目给予全周期保障。”
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错,到国家级赛场的荣耀加冕,通信学院师生用技术突破诠释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担当。该成果不仅为工业软件内核技术突破提供支撑,更印证了学院“以科创育人才、以人才促发展”的育人成效,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了青春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