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稳就业:前瞻形势、找准重点、精准施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中,首次使用“就业优先”的表述。会议同时强调,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19年的就业形势会怎样?又该如何真正做到“稳就业”?本期《新闻洞察》聚焦“稳就业”,前瞻形势,探讨对策,听“亲历者”如何说?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陈婧
“目前,广告公司人员只出不进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家4A广告公司的资深业务经理陈洁近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今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他公司所在的写字楼里原本有四五十家企业,去年年底十多家都关门了。
陈洁的担忧并非个例,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开始裁员,甚至有人开始炒作“失业潮”。
而与此同时,就业问题受到政府高度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中,首次使用“就业优先”的表述。会议同时强调,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
那么,展望2019年,我国就业形势如何?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整体就业形势可用“谨慎乐观”来形容。
就业形势谨慎乐观
“今年整体就业形势谨慎乐观。乐观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速仍将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在此前提下,支撑就业的基础性因素仍然会发挥作用,就业仍然将保持在相对可以接受的合理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他指出,谨慎是因为存在一些对就业不利的因素。第一,内外部环境因素加剧复杂对就业的冲击不容忽视。第二,2019年短期和长期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对就业形成新的影响和压力。首先,2018年推行税费改革,一系列新政策作用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并且政策作用的发挥能否抵消既有负担过重的影响也有待密切追踪。其次,2018年末一些地区中小企业出现集中注销的情况,必定会带来一定的就业损失。
冯文猛认为,规范社保征缴与企业注销潮存在一定关系,进而影响企业招工计划。而为了缓解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国家税务总局发文明确,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能将暂缓移交至税务部门。
“目前,相关的减税降费措施是否能够抵消规范征缴带来的负担加重,让企业在规范征缴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盈利水平,非常关键。”冯文猛认为,此项改革和当下经济下行的时间窗口叠加到一块,或将对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随着技术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失业现象,简单重复劳动更多地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对一些行业的就业也会形成冲击。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趋势,在2019年会继续存在。
最后,冯文猛表示,2019年大学毕业生创新高。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群体无疑会增加劳动供给。在就业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将会带来就业的压力增大。因此,要保持就业同时创造新的就业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行业冷暖不均招工需求各异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最重要渠道。2019年就业形势如何?从目前民营企业招工、裁员等情况或许可以探知一二。实际上,不同行业冷暖不均。
深圳某科技创新型企业创始人李俊对本报记者表示,从用人需求看,目前人才抢夺白热化,尤其是热门的岗位,如AI、算法等,对高端人才需求仍然较高;此外,人才大部分集聚在热门领域,冷门领域人才可遇不可求;同时,大量优秀人才流入成熟企业,初创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难度仍然不低。
“因此,从就业形势来看,2019年可能有更多公司减员或者倒闭,因而对于普通劳动力而言,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热门方向的就业环境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技术性人才依旧缺口很大。”李俊表示。
陈洁告诉本报记者,受国内外经济、外贸形势影响,目前作为广告公司甲方的互联网公司裁员、缩招已持续一段时间。应届毕业生即便进入互联网公司实习也很难留下。
金融、互联网、广告等行业步入严冬,不同行业民营企业撤离写字楼的现象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据戴德梁行数据报告分析,自2018年下半年,受经济走势的不明朗以及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租赁需求放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北京写字楼市场租赁成交出现小幅下滑。
冯文猛表示,目前新动能仍处于集聚阶段,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一个周期,劳动力的准备同样需要时间。无论是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能将暂缓移交至税务部门还是“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可返还50%失业保险费”等多项措施都意在“稳就业”。今年就业形势如何仍取决于政策效果能否抵消负面因素的冲击,包括经济增速回落、自身改革带来的短期冲击等。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校长刘丽红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经济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形势下,应落实好重点群体就业,加大企业降税减费力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供需大数据平台和全国培训体系网络等,多措并举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落实好重点群体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群体第一位是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日前表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断攀升,201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34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在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方面,邱小平指出,要突出基层导向和用人导向,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偏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另外,还通过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开展困难帮扶等措施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国家出台了包括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可返还50%失业保险费等一系列稳就业的政策,对高校毕业生来说,也是极其利好的措施。”刘丽红对本报记者表示,企业是接纳毕业生的主要渠道,鼓励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实际上是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了岗位,也就稳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企业利好措施的不断出台无疑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充分带动就业,从客观分析也是保障就业和民生的体现。
帮助毕业生在离校前找到合适的工作对刘丽红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在采访中,刘丽红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众号。记者发现,该校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保障毕业生随时查看最新招聘信息,尤其是构建就业信息精准推送模式,通过筛选专业、地域、行业等信息匹配,实现就业信息推送精准有效。
谈及就业措施,刘丽红娓娓道来,为了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该校还通过针对毕业生的不同需求开展专题讲座、举办校园双选会和专场宣讲会、开拓建立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探索加强工会系统内就业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构建困难毕业生就业托底机制、以创业带就业等措施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除了大学生群体,农民工群体同样是就业的主要方面,在稳定农民工就业方面,邱小平指出,要通过稳就业、优服务、强培训、促创业,努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并落实好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同时,对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落实常住地的就业失业登记,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及时化解农民工求职就业中的困难问题,为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创造条件。
以降税减费、建劳动力供需平台、培训等实现高效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对就业精准施策?刘丽红认为,首先是继续加大对企业降税减费的力度,尤其是要向实体经济和服务业倾斜,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税负进行减免。她分析,随着国税地税合并,社保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企业要给员工全额交社保,相比统一征税前,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有少缴或不缴社保的现象,这也让不少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倍感压力。为了降低人力成本,不少企业有了裁员的念头。
“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为了鼓励其吸纳就业,国家还须在企业所得税上给予倾斜,税收优惠的力度还要再加大。”刘丽红表示,从政策上,除了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专利等方式减免税费以外,国家还可以鼓励企业用工,通过吸纳社会就业人口来减免税收。
其次,刘丽红建议,要从国家层面出台就业的系统性方案,建立统一的劳动力供需大数据平台和全国培训体系网络。政府通过大数据了解各省区市人力缺口,从而有针对性地结合社会力量对所需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刘丽红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在招聘的同时又有裁员措施,究其原因,是对用工群体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企业愿意花更大成本招到高素质人才。她表示,通过劳动力供需大数据平台了解待就业人员和企业用工需求,再通过全国培训体系网络对待就业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后,则可把劳动力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很好地匹配,这样既有利于待就业者素质的提升,促进就业稳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稳定经营,进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再次,提升我国的职业化教育水平,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样有利于就业。刘丽红认为,除了通过职业院校培养人才以外,国家还可以采取购买培训服务的措施,例如,让更多待就业的人到一些具有资质的民营企业大学中进行培养,政府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进而推荐学员就业。
在刘丽红看来,从中长期战略来讲,通过建立劳动力平台进行培训,加之劳动力供需大数据平台解决就业渠道和企业用工问题,如此,从整体上形成闭环,则可让就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2019年夏天,预计将有834万大学生走出校园。这个庞大的数字是近10年来的新高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任务时,将高校毕业生放在重点解决的三类就业群体之首。这意味着,再过六个月,这834万人的去向,不仅关系着我国今年的就业形势,也将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那么,在这支毕业大军中,是否有人意识到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否有人开始着手准备,或者已经走上了创业之路?是否有人已将自己的毕业之年安排妥当?我们来听听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访问的三位“90后”大学生怎么说。
白同学:工作不难找好工作难找(东北林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我们这个专业适合搞科研,所以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继续深造,我也很早就决定要考研,但是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刚刚结束的考试自我感觉并不理想。不过在2018年秋季招聘会上,我已经拿到一家公司的入职资格,考研、工作两手准备嘛!
这次给我入职资格的公司是一家安徽的化工企业。我对将来工作的地点没有要求,哪个城市都可以。之所以没有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地哈尔滨,是因为哈尔滨没有针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外地来上学的人在毕业之后基本上都走了。
其实安徽的这家企业也只是我积累工作经验的过渡之所。我是家里的独子,回老家陪父母的可能性大,毕竟老家生活成本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对我也有一定的吸引力,我研究生报考的就是北京的大学,如果能考上,在北京读完研将会考虑留在北京。
我目前对薪资要求不高,因为本身学校就是普通院校,企业也不会给得太高。其实我们这样的专业,涉及面较广,找工作并不困难,学校也提供了就业平台,每年春秋两季来学校招聘的企业很多,还有相关组织定期为我们推送就业信息,我的同学想找工作也都能找到,但是要想找到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就不那么容易了。
欧同学:创建自己的事业才是终极目标(山东大学社会体育管理专业)
现在互联网发展非常快,作为大学生应该跟随潮流。因为家里比较困难,为了赚点生活费,我从大一就开始做微商。这四年的学费、生活费都是自己赚的,已经实现了经济独立。
我最早以销售服装、鞋类产品为主,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和资金,大三开始转向电子产品,以销售手机为主。大四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建立了一个联盟,起名为潮创微科技,在校内租了店面开始做实体店。
刚开始我们学校做微商的人很多,但是最后坚持下来的并不多,我觉得和性格有很大关系。我很乐于向别人分享好东西,而且一直将自己放在服务的位置,慢慢积累了口碑。
虽然我很喜欢做销售,但是销售不是我最终的目标,生活不只为了钱,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现在所做的只是生意,比较简单,但是创业在更高的层次,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所以毕业之后我不会留在学校,要出去闯一闯,多长见识,多积累。现在我已经和一家拥有百年品牌的公司谈好,在那儿工作一段时间,学习他们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为日后自己的发展做准备。
张同学:继续深造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上海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
我的专业是英语,英语只是一种交流技能,这个专业本科毕业后能做的只是些像文字翻译等基础性工作,这并不是我喜欢的工作方式。如果在这个专业继续读下去,做到高级同声传译非常难,就业面也比较窄。所以我选择换个专业考研,在国际贸易方面继续深造,这样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机会也就更多。
另外,促使我考研还有一个原因,作为一个外地来的本科生,即使是名校毕业也很难在上海立足,不要说高不可攀的房价,就是本地的生活环境也很难融入,所以我在这里感受了四年,留下回忆就可以了。
我们是语言类院校,周围同学出国的比较多,大概能占到总人数的40%多,考研的可能有20%,剩下的都去找工作了。创业的也有,但是成功的并不多。就我自己而言,没有技术支撑,创业没有着力点,也就没有考虑这方面。
实际上,我们学校因地处上海,政府的倡导和学校支持让同学们的创业意识比较浓厚。政府在大学生申请营业执照、初始准备金、税收方面都有优惠,老师也会为创业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意见,还专门设置了商业计划专业,帮助同学们模拟创业。但是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要受很多条件限制,所以真正能够作出模样的很少。